当蜜雪冰城联名玲娜贝儿的 “草莓奶盖茶” 上线即售罄,一边是蜜雪冰城借 IP 突破 “平价茶饮” 的认知天花板,一边是玲娜贝儿通过线下门店触达千万下沉市场用户 —— 这才是联名推广的理想状态。对被授权方的自有品牌来说,联名不是单纯 “花钱买流量”;对 IP 方而言,也不是 “卖 logo 赚授权费”。真正的双赢,是让品牌的渠道、产品能力与 IP 的情感、流量价值深度咬合,既帮品牌破圈增长,又让 IP 落地生根。
当泡泡玛特与迪士尼联名的 “七宝” 盲盒在二级市场溢价 3 倍仍一抢而空时,不少中小企业却困惑:为什么自己的 IP 联名产品仅能加价 10%?其实,IP 联名的溢价能力不是简单贴个 logo 就能实现的,关键在于与 IP 方建立 “价值共创” 的协商模式。那些能卖出高价的联名款,本质是 IP 情感价值与产品功能的深度化学反应。掌握与 IP 方的协商技巧,让联名从 “流量蹭热点” 变成 “价值倍增器”,才是提升溢价的核心密码。
某文具厂老板兴冲冲签下热门动漫 IP 授权,支付 50 万元保底金后却发现产品销量不及预期,不仅没赚钱,还倒贴了原材料成本 —— 这是很多中小企业在 IP 授权合作中的真实困境。对资金实力有限、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,选择保底金还是销售分成模式,不是简单的二选一,而是关乎生存的成本战略。选对了,IP 能成为销量引擎;选错了,可能变成压垮企业的重担。
在 IP 授权合作中,最让双方头疼的问题莫过于 “钱”:授权方怕定低了亏,觉得自家 IP 能带动销量却没拿到相应收益;被授权方怕定高了赔,万一销售额没达标,授权费反而成了负担。其实,授权费与预期销售额的比例不是拍脑袋定的,而是一套 “算得清、谈得拢” 的测算逻辑。搞懂这套逻辑,就能避免合作前的纠结和合作后的纠纷。